自制茶葉萎凋機方法
?
準備萎凋裝置,萎凋裝置包括箱體
,箱體的側壁上設有進風口
,進風口處固定安裝有風機,箱體的頂部設有出風口
。
箱體的頂部設有定位凹槽
,定位凹槽內設有支撐軸,支撐軸上同軸轉動連接有覆蓋在出風口上的轉筒
,轉筒的筒壁呈網(wǎng)狀
,轉筒的筒壁上設有放料口和蓋合在放料口上的蓋板,蓋板與筒壁鉸接
,筒壁上設有用于固定蓋板的插銷
。
支撐軸上固定連接有至少三塊攪拌片,攪拌片所在的平面與支撐軸的軸線平行
,三塊攪拌片沿支撐軸的周向均勻分布
,攪拌片的自由端固定連接有若干攪拌桿。
轉筒上同軸固定連接有從動齒圈
,從動齒圈的正下方設有支架
,支架上轉動連接有與支撐軸平行的轉軸,轉軸上同軸固定連接有風輪
,風輪的周向上固定連接有主動齒圈
,主動齒圈上嚙合有可與從動齒圈嚙合的惰輪,惰輪與轉軸之間設有擺桿
,擺桿的下端與轉軸轉動連接
,擺桿的上端與惰輪轉動連接
,擺桿上套設有滑塊,箱體上滑動連接有橫向的拉桿
,拉桿的一端與滑塊鉸接
,拉桿的另一端伸出箱體形成握持端。
將轉筒放置到箱體的出風口處
,開啟放料口處的蓋板
。
川紅工夫的“川紅工夫”——首個紅茶非遺項目
川紅工夫紅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成功申請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也成為了川內首家紅茶類的非遺項目
。這將繼續(xù)為四川紅茶作出更多的貢獻
。
對于這次申請非遺成功,川紅工夫茶的自然萎凋
、手工揉捻
、炭火烘培技術是關鍵,這些技術都是純手工的
,比如鮮葉萎凋到什么程度
,揉捻的手感、烘焙時度的掌握
,都需要傳承人憑借多年的經驗來完成
。本次申遺成功的重點支撐就是在掌握火候、用料等方面
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!辟嚲S君說,這三個特點就是川紅工夫茶不可復制的地方
,也可以說是本次申遺成功的重點支撐
。“川紅工夫”茶是清朝宣統(tǒng)年間產生的
,當時叫“紅散茶”
。1952年起
,當時國家外沖態(tài)貿“中國茶葉進口公司”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中國有特色的工夫紅茶作為前蘇聯(lián)及周邊國家換貨貿易的商品
,其中就選擇了四川宜賓生產的“紅散茶”
、安扒判仿徽省祁門縣生產的“赤山烏龍”
、云南的“云紅”等作為主要出口的工夫紅茶產品。川紅工夫有上百年的歷史
,這是申遺的一個重要條件
。另外,“川紅工夫”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由宜賓縣人雷玉詳始創(chuàng)于清朝宣統(tǒng)年間
,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
。民國初年,第二代傳人王文鈔在宜賓市南岸投資創(chuàng)立了“寶興茶廠”
,其所生產的“紅散茶”暢銷全國各地
。新中國成立后,政府在“寶興茶廠”的基礎上成立了以生產紅茶為主的“四川省宜賓茶廠”
,在雷成倫為第三代
、楊寶琛為第四代傳人的帶領下,“川紅工夫”名揚世界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斑@是省內首個紅茶類的非遺項目,將對宜賓茶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起到促進作用
。”賴維君說
,“川紅工夫”茶的申遺成功
,對企業(yè)而言,有更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
;就茶農來說
,可以提高茶農的種茶積極性,同時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
;對宜賓茶產業(yè)而言
,可以規(guī)范紅茶類的制作工藝,增強宜賓茶文化的歷史內涵
。 川紅工夫 四川名片2013年6月6日―8日
,“2013年《財富》全球論壇”首次在成都舉行。在“把四川名片遞給世界500強”評選活動
,經大眾推薦和專家權威評審
,選出了22個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“四川名片”。其中
,茶葉產品3個
,宜賓川紅茶業(yè)集團生產的“川紅工夫”紅茶榮登金榜
,這是宜賓唯一一個代表“四川名片”的產品
。
宜賓的“川紅工夫”紅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榮耀世界。作為“川紅工夫”正宗傳承者的川紅集團
,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宜賓茶廠
,該廠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紅茶外貿出口的茶業(yè)企業(yè)之一。1958年―1990年宜賓茶廠生產的四川工夫紅茶大量出口至前蘇聯(lián)和東歐國家。1958年
,四川工夫紅茶曾作為羅馬尼亞國慶禮品專用茶
,1985年在葡萄牙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優(yōu)質食品博覽會上,宜賓茶廠生產的四川工夫紅茶獲得了金質獎章
,這是川紅的驕傲
,更是宜賓的驕傲、中國的驕傲
。
制作工藝
工夫紅茶是中國傳統(tǒng)茶類
,產地較廣
,分布各主要產茶省
。至今中國生產的工夫紅茶主要有:安徽祁門紅茶,云南省滇紅
;四川的川紅
,閩紅,寧紅(江西)
,湘紅
,宜紅(湖北),浙江
,越紅
,貴州的黔紅;江蘇的蘇紅
,廣東的粵紅等
。其中以安徽祁門紅茶為代表。工夫紅茶品質特點:工夫紅茶原料細嫩
,制工精細
,外形條索緊直,勻齊
,色澤烏潤
,香氣濃郁,滋味醇和而甘濃
,湯色
,葉底紅艷明亮,具有形質兼優(yōu)的品質特征
。
鮮葉要求:
工夫紅茶要求鮮葉細嫩
,勻凈
,新鮮
。采摘標準以一芽二,三葉為主。鮮葉進廠后
,嚴格地對明鮮葉分級標準進行檢驗分級
,分別加工付制。
萎凋
萎凋是紅茶的第一道工序
,工夫紅茶萎凋著重講講目的
,方法及程度標準,以抻指導實際生產
。 1.萎凋目的 鮮葉在一定的條件下
,均勻地散失適量的水分,使細胞脹力減小
,葉質變軟
,便于揉卷成條
,為揉捻創(chuàng)造物理條件
。伴隨水分的散失,葉細胞逐漸濃縮
,酶的活性增強,引起內含物質發(fā)生一定程度的化學變化
,為發(fā)酵創(chuàng)造化學條件
,并使青草氣散失。 2.萎凋方法
工夫紅茶萎凋方法有三種類型
,一是自然萎凋包括室內自然萎凋
,日光萎凋
。二是人工加溫萎凋
,包括萎凋槽,加溫萎凋 萎凋(極少)
。三是萎凋機萎凋
。 其中萎凋槽萎凋結構簡單,工效高
,萎凋質量尚好
,是改變手工操作的落后面春纖貌,實現(xiàn)半機械化生產比較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
,深受茶區(qū)人民的歡迎
。 萎凋槽萎凋 萎凋槽由熱氣發(fā)生爐,鼓風機
,槽體三部分組成
,除鼓風機外,其余均可土法生產
,造價低
。 萎凋槽利用葉層間隙是有透氣性能的特點,由鼓風機將熱氣發(fā)生爐的熱空氣適入槽體穿過葉層
,使槽面上的鮮葉受熱
,達到葉內水分氣化,葉子變軟
,青氣散失的目的。 溫度 由鼓風機送入的熱空氣是影響萎凋質量的重要因素
。根據(jù)各地生產實踐證明
,一般槽體內熱空氣的溫度應掌握在35度。在鮮葉采摘高掌期
,為適當縮短時間
,提高萎凋槽的生產能力,保證鮮葉進廠及時付制
,溫度可適當提高
。但超過40度以上,失水速度過快
,萎凋時間太短
,內含化?成分不能正常變化進行,影響萎凋質量
,同時往往出現(xiàn)紅變,焦芽
,焦邊的萎凋不勻現(xiàn)象
。 在夏秋季節(jié),氣溫高于30度以上
,可不必加溫
,只需要鼓風機鼓風,就能達到工藝要求
。 在萎凋過程中
,經常檢查溫度的變化,調節(jié)冷熱風門
,掌握溫度高低
。一般在萎凋初期溫度可略高,后期降低
。下葉前5~10分鐘
,停止加溫
,鼓冷風。雨水葉在上葉后
,先鼓冷風
,除去表面水后再加溫
,以免產生水悶現(xiàn)象
。 攤葉厚度與茶葉品質有一定關系
。攤葉過厚
,上下層水分蒸發(fā)不勻,香味差
。攤葉過薄
,葉子易被坎成空洞,及備利用度不高
,而且萎凋不勻
,影響質量。一般每32/斤
。厚度20厘米
。鮮葉老嫩不同,攤葉厚度出不同1~3級鮮葉
,厚度為15~18厘米,每槽(15平方米)攤葉量約400~460個左右
。三級以下厚度為20厘米
,每槽500斤左右。對肥厚葉子
,嫩葉及雨水葉要適當薄攤
,以利表面水蒸發(fā)。有的萎凋槽前后溫差大的
,也可以從調節(jié)攤葉厚度上使之與溫差適應
。上葉時不能壓,保持鮮葉間疏松狀態(tài)
。 翻拌 為使萎凋均勻和縮短時間
,在萎凋過程中,適當進行翻拌
。頻率1次/1小時
,雨水葉在萎凋養(yǎng)期半小時翻拌一次。當表面水基本消失后
,每小時翻拌一次
。在翻拌時,停止鼓風
,以免吹散葉子
。翻拌要翻底
,翻的透
,動作要輕,以免損傷鮮葉
。 萎凋時間 萎凋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度
,含水量,溫度
,攤葉厚度
,翻拌次數(shù)等因子都有密切的關系。一般正常情況下
,在35度
,需3~4小時,春茶氣溫低
,濕度大需要5小時左右
,雨水葉要5.5~6.0小時才能完成萎凋。葉子肥厚或較細嫩的鮮葉
,適當延長時間
。 總之
,萎調時間應根據(jù)鮮葉和工藝的具體情況
,靈活掌握。室內自然萎凋 目前尚未使用萎凋槽的地方
,一般采用室內自然萎凋的方法
。 室內自然萎凋,是在室內自然條件下進行萎凋
。萎凋室要求四面通風
,在室內裝置多層萎凋架和需子。 萎凋時
,把鮮葉薄攤在萎凋需上
,竹簾上反葉1~2斤/1席,在室內溫度20~22度
,相對濕度70%左右
,萎凋需18小時左右即可完成。 室內自然萎凋在正常天氣和良好操作下
,萎凋質量較好
,但由于室內自然萎凋夏天天氣的影響很大
,如適低溫陰雨天,氣溫低
,濕度大
,萎凋時間更長,難于控制
,不僅影響質量
,也影響茶廠均衡生產。同時操作時不方便
,需要大批勞力
,生產效率低
,占用廠房面積大
,設備投資多。隨著萎凋槽的推廣萎凋設備的情況下采用
。它具有調和簡單
,不用燃料,萎凋快等優(yōu)點
。 但受天氣條件限制很大
,在陽光很強的夏秋季節(jié),尤其是中午前后
,萎凋葉勿發(fā)生焦芽。焦邊和葉子泛紅等毛病
,陰雨天又不能進行
。故有一定的局限性。 萎凋時
,將鮮葉的均勻地攤放曬均或曬墊上
,攤葉量1斤/1平方米,要細心勤翻
。 日光萎凋
,在春茶季節(jié),氣候較溫和
,萎凋較易掌推
,質量較好,一般1~2小時后進行
,萎凋1小時左右
。在萎凋過程中,一定要勤翻
,多檢查
,保證萎凋質量
。 鮮葉在日光萎凋后,葉質柔軟
,葉面卷皺,為萎凋適度
。萎凋適度的葉子應放在陰放在陰晾處攤晾處攤晾后
,再進行揉捻。 萎凋程度 萎凋程度掌握嫩葉老萎
,老葉嫩萎的原則。在生產上通常是觀察現(xiàn)象來掌握的
。 萎凋適度:葉面失去光澤
,由鮮綠轉為暗綠色,葉質柔軟
,手捏團
,松手時葉子不易彈散,嫩莖梗折而不斷
,無枯芽
,焦邊,葉子泛紅等現(xiàn)象
,青草氣部分消失
,略顯清香。 萎凋程度也有以萎凋葉含水量和鮮葉減重率作為指標
。鮮葉含水量75%左右,萎調葉適度含水量掌握在58~64%
,春茶略低58~61%
,夏秋茶略高61~64%。鮮葉減重率在30~40% 萎凋過程中出現(xiàn)問題 萎調不足:主要是萎凋葉內含水量偏高
,生物化學變化尚嫌不足
。揉捻時芽葉易斷碎,芽尖脫落
,條索不緊
,揉捻時茶汁大量流失,發(fā)酵困難
,香味青澀
,滋味淡薄,毛茶條索松,碎片多
。 萎調過度:主要是萎凋葉含水量偏少
,生物化學變化過度,造成枯芽
,焦邊
,泛紅等現(xiàn)象。揉捻不易成條
,發(fā)酵困難,香低味淡
,湯色紅暗
,葉底烏暗,干茶多碎片末
。 萎凋不勻:同一批萎凋葉萎凋程度不一
。萎凋過度,不足葉子占有相當比例
,這是采摘老嫩不一致及操作上不善的
,捻捻和發(fā)酵均發(fā)生很大困難
,制出毛茶第索松緊不勻
,葉底花雜,是萎凋上最忌諱的
。
揉捻
揉捻是紅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
。是形成工夫紅茶緊結細長的外形,樣進內質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
。 1.揉捻的目的 在機械力的作用下
,使萎凋葉操卷成條。充分破壞葉細胞組織
,茶汁溢出
,使葉內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化合物接觸,借助空氣中氧的作用
,促進發(fā)酵作用的進行
。由于揉出的茶汁凝于葉表,在茶葉沖泡時
,可溶性物質溶于茶湯
,增進茶湯的濃度。 2.揉捻技術 揉捻機以中小型揉捻機為主10型
,45型
,55型國營初制廠則以65型,90型比動揉捻機等大型揉捻機為主
。 揉捻時溫度和濕度 揉捻室要求室溫保持在20~24度
,溫度85~90%較為理想。在夏秋季節(jié)
,高溫低濕的情況下
,需要采用灑水,噴霧
,掛窗簾
,搭陰棚等措施,以便降低室溫
,提高濕度
,防止揉捻篩分過程中失水過多,保持捻揉葉有一定含水量
。同時揉捻室經常保持清潔衛(wèi)生
,每天揉捻篩分之后,必須用清水洗刷機器和地面
,防止縮葉
,茶汁等發(fā)生酸,餿
,霉現(xiàn)象
。影響茶葉品質。 投葉量 揉捻機投葉量主要決定兩個因素:一是揉桶直徑大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二是原料老嫩度。 揉桶直徑與投葉量關系 揉桶直徑(厘米 ) 40
、55
、65 、90 每桶投葉(斤)) 14~16
、60~70
、110~120 、280~300
、 原料老嫩對投葉量有一定的影響
,嫩葉投葉量多些,較粗老葉投葉量少些
。 投葉量過多
,葉子揉桶內翻轉困難,揉捻不均勻
,扁條多
,揉捻時間延長。 投葉量過少,葉子在揉捻時翻轉不規(guī)則
,也易形成扁條
,揉捻效果差。 揉捻時間 紅茶揉捻要求多次揉捻充分
,時間較長
。大型雙動揉捻機,投葉量多
,一般揉90分
,中型揉捻機,一般70~90分鐘
。小型揉捻機
,投葉量少,一般揉60~70分鐘
。 原料老嫩
,萎凋程度等不同,揉捻時間也不同
。嫩葉采用輕壓短揉
,老葉采用重壓簪揉的原則。重萎凋的葉子采用適當重壓
,累萎凋的葉了采用適當輕壓揉捻時間相對延長
。 揉捻次數(shù)和加壓技術 工夫紅茶,根據(jù)鮮葉老嫩度不同
,揉捻次數(shù)和時間 也不同
。 特級,一級原料:分三次揉捻
,每次揉30分鐘 二級以下原料:分兩次揉捻,每次45分鐘 五級以下原料:一次揉捻不篩分
,篩45%加壓
,后45分鐘加減壓交替進行,共揉90分鐘
。 解決篩分 主要的作用
,是解散茶團,散熱降溫
,分出老嫩
,使之揉捻均勻,葉卷成條
,同時調節(jié)和控制葉內化學成分的變化
。 一方面工夫紅茶在揉捻過程中,由于葉子在桶內受到機械力的作用和多酚類化合物氧化,產生大量熱理
,使葉溫升高
,特別是夏秋氣溫高,必須及時散熱降溫
,以調節(jié)和控制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縮合的速度
。否則,多酚類化合物縮合過多
,茶葉品質降低
。 另一方面,嫩度好的原料
,揉捻時易造成較緊的團塊解決分篩更為重要
。 第三,對老嫩混茶葉來說
,嫩葉揉捻時間較短些
,易揉成較緊的第索,而老葉揉捻難以成條
,時間要長些
,壓力更重些。當嫩葉達到適度
,老葉揉捻不足
,老順達到適度,嫩葉揉捻過度
,產生斷碎
。因此,在揉捻過程中
,要求分2~3次進行
,每次揉后進行解決篩分,分別進行發(fā)酵
,使之揉捻均勻一致
。 揉捻程度 揉捻充分為發(fā)酵創(chuàng)造良好條件。揉捻適度條索緊卷
,茶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
,葉子局部泛紅,并發(fā)出較濃烈的清香
,成條率達95%
,細胞破壞率達78~85% 。 要獲得良好揉捻葉
,則要求萎凋葉必須均勻適度
,萎凋不足或過度都會影響揉捻葉質量
。 揉捻不足條索較松,發(fā)酵困難
,成苛滋味淡薄
,茶湯不濃,葉底花青
。 揉捻過度茶葉條索斷碎
,茶湯澤暗,滋味淡薄香氣低
,葉底紅暗
。
發(fā)酵
發(fā)酵是紅茶初制的第三道工序。發(fā)酵在正常的萎凋
,揉捻的基礎上
,是形成紅茶色香味的關鍵,是綠葉紅變的主要過程
。 1.發(fā)酵的目的 增強酶的活化程度
,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縮合,形成紅茶特有的色澤和滋味
。在適宜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
,使葉子發(fā)酵充分,減少青澀氣味
,并發(fā)生濃郁的香氣
。 2.發(fā)酵方法 發(fā)酵過程要有適宜的環(huán)境條件,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
。揉捻葉的發(fā)酵要具備的條件為: 設當用的發(fā)酵室 大小要合適
,門窗要適當設置,便于通風
,避免陽光直通射
。最好水泥地面,四周開溝排便于沖洗
,室內裝置溫增濕的設備
。 溫度濕度 發(fā)酵必須在一定的溫度,濕度和空氣的條件下才能順得進行
。發(fā)酵室要求適宜濕度5~28度,相對濕度95%以上
,空氣新鮮供氧充足
。 如溫度過高(35度),發(fā)酵過快
,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縮合成不溶性的產物較多
,葉底烏暗
,香味低淡。 溫度過低
,酶促作用很弱
,發(fā)酵慢,時間長
,品質差
。特別在春茶季節(jié),氣溫較低
,發(fā)酵困難
,必須提高發(fā)酵室溫度。其方法:用火盆生火
,爐上放水壺
,并經常移動位置,但不宜靠近發(fā)酵盆
。有條件的茶廠可安裝小型氣鍋
,用高溫蒸汽提高室內溫度。 攤葉厚度 揉捻葉經解快分篩之后的各篩號茶
,分別攤在干凈的發(fā)酵盒內
,依次放在發(fā)酵架上進行發(fā)酵。 發(fā)酵葉攤放厚度:根據(jù)葉子老嫩
,揉捻程度
,氣溫高低等因子而定,一般嫩葉宜薄
,老葉厚
。 發(fā)酵時間: 發(fā)酵時間與葉子老嫩
,整碎
,揉捻程度和季節(jié),發(fā)酵室溫度
,濕度都有密切的關系
,發(fā)酵時間從揉捻算起,春茶氣溫較低
,需2
。5-3。5小時
,夏秋季溫度較高
,發(fā)酵時間縮短,在揉捻結束時揉捻葉已經泛紅
。發(fā)酵基本完成
,就不需要再經發(fā)酵室發(fā)酵可直接進行烘干
。 發(fā)酵程度: 從發(fā)酵葉的表征變化規(guī)律,來判斷發(fā)酵程度比較困難
。必須在生產實踐中
,不斷積累豐富的經驗,適時地掌握發(fā)酵適度表征
,才能能獲得優(yōu)良品質的紅茶
。 發(fā)酵適度,葉色顯紅色
,并發(fā)出濃厚的蘋果香味